2017年5月14日,首地集团会同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成员企业联合举办的"传承延安精神、争创合格党员"专题教育培训班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开班。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批培训班。
培训班共开展了五天。在这五天里,我们一边进行课堂学习,一边进行现场教学。我们先后进行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延安整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等课堂教学;同时,我们进行了抗大纪念馆、杨家岭、西北局纪念馆、宝塔山、延安纪念馆、南泥湾、梁家河村等现场教学。
在亲耳聆听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中、在亲眼观摩革命历史文物中、在亲身体验延安生活中,我逐渐感知并印刻上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是一个贫瘠的内陆城市。直到现在,都不是很发达。几经努力,才有一些现代化的城市模样,才有了一些青山绿水的感觉。当我们参观杨家岭、宝塔山、梁家河村时,我们体验到窑洞的潮湿、窑洞外的贫瘠。这不是"冬暖夏凉"的臆想,而是真实的艰辛---毛主席仅仅住了一年就得了关节重症。我能感受到到窑洞取水的困难、窑洞外风沙的难受,我能想象到粮食不足、衣服不暖的艰辛。但是,那时候,军队没有逃兵、党员也没有丧失革命斗志,人民没有任何的屈服。同时,就在这艰辛中,我们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政府,不断壮大、不断强盛。这就是艰苦奋斗!在南泥湾,原来的"烂泥湾",现在已经是一片片良田。在三五九旅没有来到这里之前,已经是很多年的"荒无人烟"之地。没有田,我们自己开荒;没有工具,我们自己打造;没有良种,我们自己培育。总之,不畏惧任何事,这就是"自力更生"."凡毁灭不了我的,必让我强大".对比那一代的革命先辈,我现在的条件是多么好。可我是不是每次接到上级任务还有"畏难情绪"?任何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完成它,而是想到失败会如何、困难有多大、能不能不干……作为当代的党员,我深知我们是终生创业的一代,在岗位上创业、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创业,那么创业就要永远怀揣、铭记、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要做一名"艰苦奋斗"的党员。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就是在延安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艰苦奋斗的延安时期,毛主席也穿补丁衣服,过年老乡会去毛主席家拜年,我们和人民水乳交融。从延安到今天,我党已经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的标杆、核心精神之一。没有人民、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员的成功。作为一个党员,我当然应该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为人民、为国家联系在一起,进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作为心怀人民的人,我当然应该放弃自私的心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当然曾经有过放弃理想、信念的一刹那想法。我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饭局中攀比寒暄带来的满足感、拉帮结派带来的安全感、美女名牌带来的优越感,每一次的诱惑,会不知不觉的蚕食我们的意志力。然而,我必须清醒,没有"大义"就没有最终的"美好",不舍小我就脱离不了"低级".任何暂时的美好前面加上一个违法违规、加上一个自私自利,就会把这些"美好",变成罪恶。我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实际并重、开拓创新。在面对艰苦的延安现实环境,我们党仍然加强理论研究。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中,我党有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在一个一个窑洞里里,我们有了"延安整风"运动。我们党无论面临多么艰苦的环境、仍然心系未来,不断创新。对待事业、对待学习,我也应该不断地从未来着手、不断从大局着手、不断从全新视角着手、不断从认知升级着手。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每一次判断、都要考虑理论和创新,不能糊弄了事;每一次写作,都要自己思考自己调研,不能上网下载;每一个工作都要考虑对长远效能,而不是得过且过。我要做一名"创新"的党员。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实际上,在到达延安前,我们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政府,是从各种失败、理想主义、冒进主义中爬出来的。在延安之后,我们凡事大处着眼、小事着手。坚信、自信、务实地去思考和践行。我们用游击战进行持久战、我们用政治战进行民主革命、我们不再依附别人、不再脱离人民、我们开始尊重专业而不迷信专家、我们开始"自我批评"、我们开始自我"整风"、我们开始面向"国情",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党思考更加全面。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现在,我们的党走出了一条不断取得胜利的道路。甚至在出现重大历史问题时,仍能自我救赎,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作用。我今年45岁了,仍应不断学习、不断争取进步。我不再梦想自己一下子取得什么旷世奇功,但仍坚信只要不断学习、践行、奋斗、反思,就将不断进步、不断成功。我要做一名"实事求是"的党员。
写下这篇心得时,我人已在南昌。延安宝塔山上的青松翠柏、南泥湾的水光绿影、梁家河淳朴村民的容颜、窑洞外曲折艰辛的小道,仍然萦绕在记忆中,它们清晰而深刻。它们将铭刻在记忆中、催我奋斗、催我理想远大、催我创新、催我脚踏实地。
再见延安,我们一定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