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使省发改委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吉林省小城镇“xxx”总体发展规划》,我们按照《调查提纲》的要求,将山城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镇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法 回顾“十五”期间山城镇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采取了实施综合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城镇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项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改革促动了经济大发展 一是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在XX年以前,我们就进行了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助理员管理体制为办公室科员体制。
镇政府下设8个办公室,各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XX年,我们又根据国家级试点镇要求,实施了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与花园朝鲜族乡合并的实际,又恢复了助理员管理体制,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责。
公务员竞争上岗。目前,我镇干部队伍编制合理,人员素质合格。
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是积极推进户藉制度改革。
首先,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外埠经商务工人员在山城镇落户。具体规定:凡在山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场所,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其次,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第三,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对流对人口实施分类登记,综合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治安隐患的发生。
户藉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 三是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这方面,我们动作比较大,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1996年,我们利用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成立了镇本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
在此基础上,XX年又进一步理顺了镇与市财政的关系,实行了“划分收支,内外统算,核定基数,限期脱补,超收分成,短收增支不补,一定四年”的财政体制。镇辖区内的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缴省财政(20%)部分,其余全部留归镇级财政。
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财税分离工作,加大了税收征缴工作力度。镇政府有了资金收缴权、管理权、使用权,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四是实施企业制度改革。梅河口市驻山城镇国营、集体企业达数十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
近年来,由于受机制、市场、资金等方面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救活这些企业,我们加大了企业改制力度,收到较好效果。
原梅河口市第一制药厂,整体出售给方大药业,当年恢复生产。第二制药厂,先租赁后又出售给个人,不仅恢复了生产,还完成了gmp 改造。
梅河口市第二造纸厂,通过领导集团集体租赁,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产品市场。梅河口市稻镰厂出售给山东一客商,投资200万元,启动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完成利税50万元。
梅河口市轻工机械厂租赁给一位客商,投资150万元,成立了众鑫铸业有限公司,为长春一汽、辽源汽泵配套,生产红红火火。我们还将原市气缸盖厂、钢锹厂等企业分别出售给个人,建成了山城镇锅炉厂,钢锹雪糕厂,生产形势十分喜人。
企业改制不仅救活了企业,同时安排职工再就业2,000余人,促进了社会稳定。 五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合理流转制度。对于农村住户进城的,由村里负责对其所承包土地对外发包,秋后扣出统筹、提留及农业税外,收入归农户作为其进城启动资金;鼓励农户之间承包土地使用权以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有偿转让或者兴办农业企业,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盘活土地资产。
二是对于镇区在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者,镇里给予提供方便,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一般在30%-40%之间),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此外,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社会保障等项制度改革。
不断完善了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落实保障措施,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牵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说,主要抓了两个环节。 一是加强产业之间调整。
“两府合一”之后,我镇农业工作比重明显加大。鉴于这一实际,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全镇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引导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
镇、村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鼓励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走出土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使我镇
一、
二、三产业比重日趋合理,为发展小城镇经济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是加强农村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1)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比重。
去年,种植绿优米1.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5%;种植蔬菜、水果、酿酒葡萄、中草药、高油大豆、葵花籽等经济作物3,000亩,占旱田面积20%;
(2)调整了养殖业结构。近两年来,随着我镇养殖业发展,大多数养殖户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即由单纯饲养牛或生猪,向牛、猪、禽同时饲养方面发展,形成了养殖中的多种经营模式。
截止XX年底,发展肉牛2500头,发展生猪5.5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达35户,发展肉鸡150万只。
(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
二、三产业。5年间共向境外输出劳务1,600多人次,为农民增收2亿多元人民币。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民到国内发达地区从事劳务,每年多达3,000余人次;
(4)调整了三产服务业的结构。过去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缺乏创新意识,在服务上,只是简单地重复照搬,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经验的不断丰富,开始认识了品牌效益,特色经济。镇内相继出现食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等风景线,促进了镇内特色经济飞速发展。
(三)城镇
建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二年多来,在小城镇建设上我们力求做到了“三大”,使镇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是力求大手笔搞规划。早在1994年我们请省建筑设计院为我镇制定了《山城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XX年3月,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山城镇XX年--XX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时期全镇规划建设目标及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这两个规划与现阶段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XX年7月份,我们又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拟对山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制定。计划投资30万元,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着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一个30年不落后,50年也适用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突破重点,全面推进,把山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工贸成体,商贸成网,城乡一体,交相辉映的新兴城镇。
基于这一想法,镇委、镇政府此前已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协调有关部门筹备此项工作。现前期勘测及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二是大规模搞建设。山城镇作为百年老镇,城镇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两府合一”以后,镇委、镇政府加大了城镇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8800万元,主要实施了七项工程:
(1)道路改造建设工程。一是投资260万元,将原来只有9米宽的国道202线镇区段1.7公里主街取直加宽至16米,铺设沥青砼路面;二是投资230万元,打通了640米站前南路,规划道路红线30米,机动车道16米,沥清路面,将主街与202线国道绕行线联结起来;三是投资300万元,对东放、利民两路实施了全面改造,路面宽至9米,水泥路面;四是投资550万元,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
(2)主街(路)暗排水工程。投资400万元,在改造后的主街、站前路及东放、利民路全部铺装了暗排水管线,结束了山城镇主街(路)无下排水的历史。
(3)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220万元,对镇区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设施进行了更新和改造,新打三眼机井,新建两个滤水池,新铺设8000米自来水主管网,彻底解决了居民长期以来饮水含锰、铁严重超标和供水严重不跳问题,日供水量由XXt增至3000t。
(4)地下通讯电缆工程。共投资580万元,将主街(路)地上的通讯设施全部移至地下,取消镇区电话亭,安装了60部ic电话。
(5)人行道硬化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对主街(路)人行道全部实行彩砖硬覆盖,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行人。
(6)美化、亮化工程。投资150余万元建设文化广场一处,绿地面积5余万平方米,植树1500株。在主街(路)上安装路灯110盏。
(7)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工程。近几年,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镇内外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我们每年都以2万平方米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商品楼面积6万余平方米。
我们还开通了4台镇内公汽,提高了城镇品位。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极大的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力度搞管理。我们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大城镇管理力度。
重新组建了城管大队和环卫队伍。完善了环卫设施,新上环卫车辆2台,卫生箱30个,对主街(路)实行全天保洁,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对镇容镇貌管理实行严管重罚,彻底取缔了占道经营行为。
依法清理各种违章建筑,对主街(路)上的70余户近3,0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全部拆除,对全镇主街两侧门市牌匾进行了集中整治,还在各行政村全面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招商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工业经济。在政府、金融部门投资困乏的情况下,发展工业,一要有项目,二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