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文大全

探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22 20:21:34

探究开题报告1

  研究教学、改进教学是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太满意的时候,更有必要潜心研究,要审视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等不靠,解决所有我们力所能及的问题。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新教师比例过大的实际情况,加强备课管理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商议和探讨。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备课是一个老声常谈的问题,它伴随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而出现,它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的重要性任何一位教师都明白,也都知道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等。然而在当前课改的新形势下,伴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对教材进行诠释,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对学生设置“启发”性问题这样简单的要求了,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为学习主体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位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形成能力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教师所备出的课要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要切实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要对学生终身成长起到引领作用,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教师的备课工作应上升到新的高度来重视,要对教师的备课工作重新定位,加大研究力度。

  备课是我们教师在学校所进行的常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对教师常规工作的研究较多,著述也不少,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些专家学者往往从大的层面去谈学校的常规工作,感觉概念性的东西多,理论层面的东西多,涉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去操作却鲜有详尽的方法。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不断探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我们知道,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规划出一条能在学生求得真知、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发挥积极作用的通道,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在当前要求构建高层次课堂课改的大形势下,这种要求更凸显其迫切性。这就需要我们对备课工作更加重视起来,我们就必须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从教师的备课到课堂中教学的实施及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现象进行剖析,进行探讨,进行评估,最终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备课机制。

  当前,高效课堂改革正在全国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导学案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抓手的,而导学案的撰写、定稿正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分水岭——一份优质的导学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反之,一份劣质的导学案也往往能把本就优秀的学生“导”成庸才。

  二、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1.研究目标

  寻求在青年教师居多的情况下提高备课质量的最优的方式、方法。

  2.研究内容

  明晰影响备课质量的因素,寻找发挥有利因素、遏制不利因素的途径,探究提高备课质量的最优途径。研究如何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研究备课的有效管理,研究对备课工作和导学案(教案)的评价,研究教师个人业务素质与备课工作的关系,研究校本培训与备课工作的关系,侧重研究导学案(教案)材料内容的组织、方法的确定与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

  3.研究阶段与方法

  研究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素材收集和整理阶段。即收集教师备课的方法、遇到的问题、成功的体验、失败的教训、评价方式、备课环境、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第二阶段 筛选收集到的信息,并有选择地在实践中验证,确定有利因子和不利因子,初步形成现有环境背景之下的备课工作指导思想和操作模式;第三阶段 验证备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模式,并且进行完善或修订,形成备课工作操作规范和相关论文。

  三、研究基础

  1.我校在教师备课方面的研究探索过程与成果

  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我们经历了几个探索阶段。开始教师们使用的是原始的老式白纸备课本,后使用了横格本,接着编制了有一定格式的备课本,后来又设计了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各环节设计意图的教案本,通过反复琢磨研究又使用了活页式教案纸。直到近两年,我们使用了师生共用的有学习目标、互动策略、学法指导、展示方案、学习流程和个性化笔记的导学案。

  为了撰写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高质量的导学案,我们实行了教师个人初备——备课组研探——主备执笔——个人复备的备课程序。通过研究备课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有关备课的要求、范围、注意事项等。关于备课方面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使我校连年在中考、统考和联考中各年级各学科均取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教学成果显著,有目共睹。

  2.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

  我校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大多数过去都是搞教学研究的,这些老师先后都曾从事过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于2004年经专家组验收已经结题,课题研究深入、广泛、有推广价值,获得了专家组的肯定。此课题在研究、探索、实施过程中,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学教师多次召开观摩、研讨现场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受到了领导、教育同仁很高的社会评价。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课题组由教研人员、任课教师、各级领导组成,一老教师和中年教师为主,这个集体内多人从事过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过突出的成绩,新课程理念运用得心应手,有较强的理论视野和指导总结能力,具有课题操作经历和经验;部分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热情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题组由副校长牵头,有中层管理人员的参加,能捋顺组织和实施系统,从组织管理上对课题成功做出了保障。学校具备经济实力,能够保证研究经费的支出。课题组的人员任课任务不大,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校实行电子办公,具有很强的信息收集、信息交流、资料整理的能力,可以在技术手段上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并且在不断地丰富藏书,资料查阅比较方便,并且学校有规定如果需要可以随时购买所需资料。

  探究开题报告2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学已从以往的研究教师“如何教”渐渐转变探讨让学生“如何学”。因此,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从教师行为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对教师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长,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查特斯和韦普尔斯(Chartens& Waples 1929)以及巴尔(Barr 1929)等人就已经开始了对教师行为的研究,20世纪中期,“课堂教学行为”才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对象。60、70年代随着“过程——结果”研究范式的兴起,有关教师行为的研究尤其繁多,80年代末以后由于“过程——结果”研究范式的衰微,教师行为研究日渐减少。

  国外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最早见于克瑞兹(kratz)1986年的研究。他从探讨教师人格与特征的间接研究逐渐发展到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研究,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效能研究。

  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显著方法,但也有研究者(傅道春)开始采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对课堂实录进行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越来越受到国内许多教育研究人士的关注,也引起了不少学科教师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们通常立足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对教学行为加以梳理、总结和分析,反作用于自己的教学,如广东东莞中学的吕晓珍老师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描述新课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教育科学硕士何孔潮则通过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阐述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揭示出这一特定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新理念,分析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在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2009年江西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夏志芳老师主编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丛书,则是从各学科的角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内容,进而提出对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的再思考。这应该是与本研究课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成果之一。

  探究开题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正是符合了初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追求时尚的心理,一方面网络拓宽了学生获取有效知识的途径,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思想政治课应努力实现其所应担负的教育功能,运用网络,用好网络,让学生通过网络吸取各种营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政治教师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在实践中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方面,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环境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创造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是把教室扩展到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上,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尝试和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局域网,校园网等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目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至于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需要我们认真实验和研究。

  二、理论论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经过实践与探索,本课题将达到以下目标:

  构建一个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网络存在着信息多,杂等问题,通过研究利用网络优势,建立道德,法律,心理,国情……等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适应的主题网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开展探究型学习。让学生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自己选题,加工,探究,得出结论。网络是一把双韧剑,另一方面有负面的有害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如何加强指导和引导,显得更加重要,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思想政治课除了要探索和培养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外;还应侧重于思想品德的教育,知识的提高与情感,价值观相联系,体现思想政治课特点是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如何转化为行为,探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学生情感,品德,价值观的教育。

  (三),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网络环境下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网络环境下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探究型学习,体验性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四、完成条件分析

  1,教育部2001年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将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转变。

  2,”数字长宁“的大环境以及我区各中学校园网相继建成。

  3,课题组成员均已接受了”未来教育“的培训,对计算机的操作都非常熟练。

  4,课题组成员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骨干,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他们勇于实践,富有探索精神。

  组长:沙丽娟

  副组长:赵惠勤

  成员:曹雪梅 孙玲 张擘 徐恬文 薛智颖 吕海婴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进行,严格操作过程,不断积累资料,调控研究方向。

  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观察,访问等形式,了解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网络技术的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能力,学习兴趣等问题,为本课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作准备。

  行动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在掌握已有软件的基础上,研制部分教学软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积极探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研究学习网络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特征,创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模式。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6.5——8)

  成立课题小组,写开题报告

  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能力水平(计算机操作,上网时间)

  2,实施阶段(2016.8——2016.7)

  结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确立研究专题

  师生共同实践,建立主题网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实践:

  (1)建立初中各年级的主题网站

  (2)探索初中思想政治课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4)探索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策略

  (5)探索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对学生情感,品德,价值观的教育的教学策略。

  (6)探索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2016.8——12)

  最终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七、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相关课件和论文

  (3)校园网上的主题网站

  八、主要参考文献:

  上海市中学思想政治课面向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

  王奕标:《现代教育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王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胡军荀:《试论网络的优缺点及其对探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

  崔允淳,钟启泉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式)解读》

  探究开题报告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在知识骤增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实验的重要目标。

  2、自从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的研究开展以来,合作学习就一直是学校教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虽然我国学校的合作学习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特别是近年来,在研究者的努力倡导和实践者的积极推动下,合作学习成为教学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不可估计。

  3、21世纪最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却因为从小受到溺爱和娇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不愿意也不会与他人合作。这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是时代交付基础教育的责任。

  4、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似乎仍然没有摆脱所谓“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种学生被动受动的局面,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这种现状与现代教育理论严重脱节。基于此,我们决定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校本课题实验。

  二、意义

  在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与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提高对问题的探究思想,同时也是科学地发现和分析问题、科学地下定义的必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条件。

  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如何能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这是我们研究探讨的方向。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三)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观点)

  课题的核心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正成为转变学习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自主与合作地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课题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所谓“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激趣导入——自主品读——质疑探究——合作互动——迁移实践”为教学流程,解决学生怕学、不想学、不会学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简而言之,即自由主动地学习。它是一种建立在对所学东西有一定的兴趣,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所谓“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研究,国内国际上有着轰轰烈烈的开展和讨论,

  西方教育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自主学习,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70年代,自主学习进入语言学习领域。“欧洲议会的现代语言工程”在1971年成立了自主学习中心,其宗旨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且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确立学习目标;

  (2)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

  (3)选择方法和技巧;

  (4)监控学习过程;

  (5)评估学习结果。

  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权威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与一些心理学家致力于自主学习研究。他在总结了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只要是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探究学习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

  国内情况: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终身学习、全人发展”;杨福家教授的“优质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运教授的“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等。目前国内中小学“自主、探究、合作”课程开发,但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表现为:①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轻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②重精讲多练,轻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③重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④重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轻考虑农村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这些现象更是造成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句话,其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共同参与学生的探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凝,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识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3、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流、互动、对话”。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4、在课题研究当中,我们要参阅中外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以此指导我们的科研实践。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某些哲学理论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研究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研究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实验,全体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涵概述:

  1、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2、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3、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4、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学习行为及学习能力的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课题研究的重点: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学习目标选定的有效方法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优化与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难点:

  1、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优化与调控策略;

  2、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中,在控制状态、半控制状态、学生自组织状态下的教学评价标准及方法。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一、确定研究方向;

  二、分解研究问题;

  三、理清研究思路;

  四、推敲课题名称;

  研究的方法:

  (1)、资料文献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理论资料,提供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状况,为研究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把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的教师做好全校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随堂听课跟踪,定时交流,并将效果较明显的个案写成研究报告。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交流总结、形成理论、推广经验。

  探究开题报告5

  题名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中华民族若想立于世界之林,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改变多年来小学数学课堂传统单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的现状。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作为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让小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小学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越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去做。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进而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至关重要。蒙台梭利的学说认为“对学生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蒙台梭利还对传统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抨击,她认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皮亚杰同样坚信,“学生自己也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课堂上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应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发挥好“主导性”,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因此我们确立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活动服从于这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积极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并搞好课堂内外的衔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素质的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认证研究,于2006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主体性学习,是指学习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做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

  “主体性学习”包含两层涵义:

  1、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独立的能动的主体地位,他们有主动利用所提供的学习时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控调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的自由;

  2、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本身的主体性不断发展。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学习”决不是放弃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又恰如其分在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防止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引导教学过程合乎认识的辩证运动,持续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运动与发展,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这必然使教师的角色地位由“主宰”变成“主导”,主要任务由灌输“学习什么”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教学活动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各项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才能体现作用,收到效果。

  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通过社会交流而发展,应该将学习任务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使学习者结合实际课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3、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老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构想与设计

  1、实验研究目标

  该课题的研究以数学课堂教学法为主,积极探索培育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建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高效型课堂达标教学模式。

  2、实验研究内容:

  ⑴、学生主体性学习习惯和能力培育研究,使学生了解数学学科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种习惯和能力应体现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等环节中。使学生具有自我意识,主动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自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良好的情意品质;个性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各自的发展。

  ⑵、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法模式的探究;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新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权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可采用“设置问题情境-----自学探索------讨论释疑-------练习巩固-----辅导提高”等模式。

  ⑶、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研究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学手段的关系,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他们创造能力中的作用。

  3、实验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一)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原因任务

  (二) 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台中相互协作。即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作。

  (三) 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台(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

  (四) 研究具有动态性,即行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B、教育经验总结法。

  指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各工作阶段的任务,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培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经验交流等,及时地总对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提高实验工作的实效。

  4、实验研究的阶段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5年7月-----2005年12月)

  ⑴、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⑵、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建立文件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⑶、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

  ⑷、召开开题会议

  (二)实验阶段(2005年12月-----2005年12月)

  ⑴、课题成员立足课堂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评析和教学优质课。

  ⑵、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组现场研讨会,及时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⑶、进行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形成阶段性的小结。

  (三)结题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

  ⑴、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

  ⑵、测查、评估、总结。

  ⑶、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得失,结题。

  五、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1、 每位实验教师坚持写实验研究反思(教学随笔)每周至少一份。

  2、 每月一份总结,每学期一份阶段性总结。

  3、 认真及时做好实验研究过程的记录。

  4、 做好各个时期的统计、调查及分析。

  5、 学会收集、整理、积累课题相关的资料。